10年前的华盛顿时间3月19日深夜,伊拉克战争打响;2个月后,时任美国总统的布什一身戎装、空降航母“林肯”号,宣布伊拉克“主要作战任务完成”。然而,就是从那时起,仪表阀门伊拉克叛军四起,教派冲突不断,战乱才刚刚开始。当年10月,负责在伊拉克搜寻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美国武器检查团承认,没有在伊拉克找到任何生化武器或核武器。 但他们却发明了一件新武器用墙防爆。“这是美国人给我们的礼物。”沙哈德对《渤海早报》记者说。 伊战遗产远不止这些。据美联社统计,截至美军2011年12月15日正式撤军,多国部队死亡人数为4804人;设在英国的“伊拉克战争平民死亡人数统计网站”近期也发布报告显示,十年间,112017至122438名伊拉克平民丧生,如果包括各派武装人员和没有记录的平民死亡,这一数字可能高达17.4万。经济代价也相当高昂。美国布朗大学沃森国际研究所研究数据显示,伊战耗费美国1.7万亿美元,福利及支出达4900亿美元;今后40年中,各项开销将达到6万亿美元。 数字冰冷,生活残酷。沙哈德的父亲就是三年前在什叶派和逊尼派的一次武装冲突中、被流弹击中心脏而死去的,“他是很有名的鞋匠,我做的鞋子永远赶不上他。”沙哈德说,“爸爸原来总说生活会好起来的。可怕的时候过去了,但生意总没有起色,(挣的钱)也就基本保证家里人吃饭。” 战后十年,在巴格达这样的地方,“过日子”已不是大问题了。仪表阀门但这个论断本身仍令人沮丧。 商人沙哈德对“战争与和平”等线岁的他就开始帮父亲打理鞋店了,原来的鞋店离美国人划定的安全区“绿区”很近。防爆电器 “战争开始后,一天晚上着火了,很多铺子都被烧了,也包括我们的老店。”当时,妻子怀上了他们的第三个,“我当时带着一家老小在亲戚家东躲西藏。现在小儿子哈迪都9岁了。我不想提战争,这意味着我们生活很艰难,亲人在死去。” 店还要开,日子还要过,沙哈德的进货渠道逐渐恢复,也有了一些回头客,“就是要缴纳一些不明不白的税,给这个钱,给那个钱,能把他们对付走就行。” 和十年前相比,伊拉克主要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没什么变化,甚至更加破败,而基层官僚的腐败问题逐渐引起国际社会关注。“偏远地区军阀割据,不同区域教派冲突激烈,那些信奉的恐怖势力兴风作浪,远没有走上正轨的政府如何管控贪污腐败呢?”一位曾在伊拉克工作的外交官对《渤海早报》记者说。 而就哈迪而言,战争或许就是美国大兵送给的糖果和他收集的满满一盒空弹壳。而这正是沙哈德担心的,每次当儿子炫耀从街头发现的“战利品”时,他总要训斥甚至给一顿好打,“我们的被那些东西炸伤、炸死的事太多了。” 不应该受到伤害。“伊拉克战争十周年纪念日”之际,西方舆论和中东媒体都在反思这场战争,美国《每日野兽》新闻网站提出不同观点,“很多学者和公众舆论还都在指责战争的不人道和不正确,但是如果萨达姆继续掌权,他会利用石油财富来建筑军事堡垒,民众在高压统治下积弱积贫,邻国受到威胁……可怕的后果不能淹没在滥情的反战口号中。” “我不管什么国家大事,只是盼望顺顺当当做生意,出门有一天能不绕那些讨厌的高墙,当然也能不挨炸弹。仪表阀门”沙哈德对记者说。 “混乱,争吵,恐怖,当然还有希望,都搅混在一起。”美国《时代》周刊记者克里斯·阿波利总结道,2003年的夏天,他是在巴格达度过的。 阿波利至今仍觉得,伊拉克战争是布什政府的必选项,“无论从历史必然性、偶然性,还是现实需要出发,布什时代的美国无法避免打这一仗,只是,他们根本没准好面对战后巨大的混乱,完全不成系统,没有计划。” 二战期间,美国开始计划占领德国,提前两年着手准。与此对照,直到2003年4月9日,巴格达沦陷,人们把矗立天堂广场、12米高的萨达姆铜像推倒之际,布什政府还没有意识到要建立管理战后伊拉克的机构;而根据白宫要求,推迟许久才到位的人道救援机构和重建规划组织,都要向时任美国防长的拉姆斯菲尔德汇报工作。 “如果你想调查战后伊拉克灾难开始的时间,那就是2003年1月20日。据我所知,那一天,布什总统没有和白宫官员或行政官员做任何谈论,就签发了第24号国家安全总统指令,将伊拉克战后控制权交给五角大楼,拉姆斯菲尔德成为战后伊拉克的主要负责人。”《纽约时报》撰稿人乔治·帕克在《暗杀者之门美国在伊拉克》中写道。他在书中真实记录了美国如何散布“战争将改变中东历史”言论、如何被一步步拖入战争泥潭的过程。 10年后的今天,帕克多次造访的巴格达市中心天堂广场还是老样子。附近建筑更加破旧,萨达姆铜像的底座还在,不远处的巴勒斯坦饭店,守候着底格里斯河,迎来送往熟悉或陌生的面孔,河对岸正是那个也不安全的“绿区”。 近来,首都巴格达、重镇纳杰夫、巴士拉,还有萨达姆的老家提克里特,军警都加强了戒和巡逻。 有报道称,防爆电器萨达姆时期,政府每月会向每个家庭提供食用油、面粉、白糖以及肥皂等食品和生活必需品。战后,这些物品往往不能及时发放,即使发了也常出现“偷工减料”,大大影响了人们的生活。 所以,很多人怀念萨达姆也就不足为奇了。据法新社报道,这种情绪在提克里特特别浓烈,萨达姆后的藏身洞被当地长老组织人保护起来,居民常常组织示威游行,也有人举着萨达姆的照片发泄不满。 军阀和长老,在伊战十年之后发挥的作用更加明显,这个“民主”国家似乎越来越难以离开他们。 政府的管控能力,在大城市体现得更多。虽然巴格达很多道路破败不堪,但主要广场的花坛被翻修了,显得新意盎然。 中国驻伊拉克使馆也从曼苏尔饭店搬到了新馆舍,今年起签证业务开始展开。随着局势缓和,2009年之后,已有2万多中国人在伊拉克工作和生活。 “外国人来的多了,人们的收入多了,但物价涨得更快。生活还很糟糕。”沙哈德抱怨说,他的鞋店周围经常污水横流,那是城市排水系统出了毛病,战后十年,无人过问。 用电依然成问题。伊拉克各处输电线路老化破损,国家电力系统几近瘫痪。目前,巴格达只能供应几个小时电力,停电是家常便饭。 “谁该对伊拉克战争负责?”时任美国国防部副秘书长的沃尔特·史罗康经常被问到同样的问题。他曾负责制定伊拉克战后军队政策。 大多数政治观察家认为,战争非但没有提升美国在中东地区的地位,反而令美国利益受损,美国在伊拉克花钱太多,回报太少。 但也有观点称,美国通过伊战在中东“一统天下”,“海湾战争使美国政治影响力在中东急剧飙升达到,伊拉克战争则使美国更牢靠地将中东掌握在手中。” 3月19日,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十周年的“正日子”,巴格达和周边城镇发生多起爆炸袭击,56人丧生,200多人受伤。3月20日,“基地”组织伊拉克分支在网上“认领”袭击,并扬言“这只是阶段”。 很多人的担心早已变成现实。一些宗教组织和武装正在利用逊尼派民众的不满情绪,制造更多暴力,使局势恶化。 有报道称,在伊战爆发前,什叶派和逊尼派虽分区而住,但界线并不分明,杂居的地方也不少。但战后随着教派分裂加剧,两派“分居”界线越来越明显,防爆墙更是加剧了社会分裂。放眼巴格达,到处是这样的防爆墙,总长度绵延数百公里。在伊拉克人眼中,它们越来越像加沙的“隔离墙”。 2008年的时候,基于民众要求,伊拉克当局开始拆墙工程,但启动没多久,就因为防不胜防的而暂停下来,“这么厚的钢筋混凝土墙,对防范确实有好处。但你看看现在,巴格达车辆增多,岗哨遍布,还有就是这些每次出行都不得不绕过的墙,造成交通拥堵。”沙哈德对《渤海早报》记者说。防爆电器从清晨到日暮,军警把守在每个街区入口的检查站,检查车辆,盘查行人,容易形成“长龙”。 “什叶派和逊尼派的历史恩怨,底格里斯河水也说不清。”2006年移民美国的伊拉克摄影记者法迪尔说。他拥有一个典型的逊尼派的名字。战争期间,他曾为《时代》周刊服务,拍摄过大量美军进攻和伊拉克民众沟通的照片,“在什叶派眼中,我是叛徒,大模大样进出美军军营的人都是叛徒。”绑架、殴打、电子邮件恐吓是他辞国别家前的线年,法迪尔连续递交三次移民申请,终于获批。 防爆墙未拆,好日子未来。但和10年前不同,巴格达大街,新汽车越来越多,“原来满眼都是破车、老爷车,现在正好相反,这也是一个变化吧。我的客人也多了起来,外国人给的小费很高。”50岁的出租车司机阿齐兹说,“10年了,总会有些令人高兴的变化,我还是对未来抱以希望。” 以上信息由镇江铭鼎电仪设备有限公司整理编辑,了解更多卡套接头信息请访问http://www.zj-md.com.cn |